记者会散去之后,海诗曼急匆匆的买了回国的船票坐上客船向着祖国普鲁士出发。………两个月过后,沙皇尼古拉带领他的军队直接插向高加索地区。这块土地已经被奥斯曼占领,面对突如其来的沙俄军队,当地的奥斯曼守军仓惶抵抗了几下便投降了。尼古拉看着这群异教徒直接下令砍头,然后收集起来留作他用。中亚军团和一路上招兵扩充的莫斯科军团,两大军团人数达到了十八万人。由于从欧洲的补给线已经断开,尼古拉的军队面临着武器匮乏和食物短缺的问题。他的军队也没有钱发放军饷,但是尼古拉不慌。俄罗斯的老传统焦土政策在这一刻得到发挥。只不过这一次的焦土不是防敌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军队。“沿途所过之处全部杀光、烧光、抢光。”尼古拉骑在马上淡定的吩咐。他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君主,对自己的百姓做出烧杀抢掠之事,这件事要是传了出去。那么欧洲的报纸以及国内的局势立刻会变得十分动荡不安,搞不好立刻就有新任沙皇接位了。但是军队缺粮缺钱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十八万人要是兵变又是一大问题,而且现在的沙俄面临着内忧外患,这支军队又能在此刻的危难关头拯救沙俄。所以他不得不这么做。于是乎整个高加索地区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尸体和被烧毁的房屋。尼古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向前推进,他们路过的村庄和城市无一幸免。人们开始逃离,但是他们无处可逃,只能被俄军追杀或者被饿死。这场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而尼古拉的内心也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大军仅仅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重新夺回了高加索地区,并且已经打到了奥斯曼的腹地,格鲁吉亚地区。为了这一次复仇,奥斯曼倾尽全国之力,派出了在欧洲和土耳其地区的所有军队共计四十万人。现在的土耳其地区防御极为空虚,面对沙皇尼古拉的进攻,根本无力抵挡。尼古拉此时也派出信使赶往圣彼得堡,让自己的23岁的儿子尼古拉耶维奇代替他签署沙皇令。在沙俄领土开始进行卫国战争,下至14岁孩童上到70岁老翁通通应召入伍保卫他们的祖国。并且尼古拉还下令让乌尔扬辅佐尼古拉耶维奇治理朝政。显然尼古拉一世为自己安排后人是已经做好了战死在土耳其的准备。伊斯坦布尔城,奥斯曼苏丹阿卜杜拉在得知尼古拉亲自杀到了格鲁吉亚后,吓得想要躲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避难。幸好他的首席大臣艾哈迈德拦住了他。“苏丹,尼古拉一世的军队劳师远征,他们从西伯利亚一路行军到此恐怕是早已经疲惫不堪了,我们可以从叙利亚地区抽出一支军队抵御尼古拉的入侵,同时在土耳其地区组建一支新军,随时准备增援。”早已经乱了心智的阿卜杜拉听后急忙点头答应:“好,就依你了,这件事情就交给爱卿你去办了。”“遵命。”叙利亚地区的奥斯曼军队在得到凋令后便直接北上前往边界准备构筑防御工事抵挡沙俄的进攻。但是尼古拉根本不给奥斯曼军队机会,他深知孤军深入敌国腹地乃是兵家大忌,想要一战彻底打服奥斯曼就要趁着欧洲这些国家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快速杀到伊斯坦布尔城下,逼迫奥斯曼签订和平条约。所以尼古拉在格鲁吉亚地区只休息了一天,便继续西进深入奥斯曼腹地。士兵们继续遵守尼古拉的三光政策,土耳其地区的奥斯曼人被沙俄士兵直接当成了两脚羊。不管是孩童、妇女、老妪通通都是一刺刀刺死。有些沙俄士兵的家乡惨遭奥斯曼的入侵和摧毁,这些士兵便把复仇的怒火撒在了这些奥斯曼平民的身上。各种各样的变态杀人方法层出不穷,沸水煮小孩,把妇女绑起来羞辱,活刨了孕妇…………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土耳其地区上演,等叙利亚的奥斯曼军队赶来的时候,沙俄的军队早就在土耳其的中部地区了。奥斯曼的士兵们看着被摧毁的村庄和城镇,再看着被残忍杀害的同胞后彻底的愤怒了。于是十万叙利亚军团开始死死的紧跟在沙俄军的屁股后面。尼古拉在得知后方有追兵后便留下了由农奴和囚犯以及平民和老兵组建的新莫斯科军团,共计九万人在阿尔扎布城阻击奥斯曼的追兵。由于武器欠缺的缘故,莫斯科军团也只有老兵拥有着火枪,新补充进来的士兵们十个人里有一两个人拿枪,其他人拿着自己准备的冷兵器和农具,就连军服都没有。奥斯曼这边的火器覆盖率也仅仅勉强凑够了百分之五十,不少人还装备着老式的抬铳和火绳枪。双方人马在城下直接展开了一场白刃战。两方人马都拥有着血海深仇,沙俄士兵带着家园被入侵的怒火嗷嗷叫的冲向奥斯曼军队。奥斯曼士兵们带着同胞被残害的愤怒也是嗷嗷叫的冲向沙俄兵。两方人马在一处空地上碰撞在了一起展开了激烈的搏杀战斗异常惨烈,双方士兵都杀红了眼。沙俄士兵虽武器不足,但凭借着高昂的士气,与奥斯曼军队僵持不下。大战从白天持续到太阳落山,双方的指挥官都不愿意在胶着的时刻鸣金收兵。双方彼此深知在血海深仇的情况下,士兵们根本不会听从鸣金收兵的号令。搞所以直接干脆直接分出胜负,看看是谁的仇恨更深一些。“我操你大爷的俄国毛子!你还我爷爷的命来!”杀红了眼的奥斯曼士兵抱住一名魁梧的沙俄兵直接一口咬在了他的喉咙上。滋啦一声,喉咙瞬间被撕下一大块肉,鲜血以喷雾的方式喷洒在这名嘴里咀嚼着人肉的奥斯曼士兵脸上,让他变得极为恐怖。“杀毛子啊!”周围的奥斯曼士兵见状大受鼓舞,一个个斗志高昂的和沙俄兵继续着厮杀。:()大明1840